close

如果你早上起來,覺得充滿希望。 那麼恭喜你,你的人生狀況是不錯的。
如果你早上起來,只想蒙著被子再睡回去,那麼這就是危險的了。

以上是憑我印象所及,摘錄 [黑色的太陽] 之中的句子。
看此片時我了解"有智慧的人"是真的存在的 !
拿他說的話檢視我最近過的日子,看自己現在狀況是危險嗎? ^^|

----------------------------------------------
紀錄片啊紀錄片..
這三天看了11場,一共14部片子。
Q: 紀錄片是什麼? 紀錄片在幹嘛?
A: 紀錄片在尋找世界各地人們生活的步調。
Q: 紀錄片有什麼作用?
A: 紀錄片讓我知道我幹嘛要看紀錄片。

有點饒舌喔? ^^|

從頭解釋,白話點說,
目前為止我看的紀錄片大概分三類。
一是針對團體的紀錄,例如社會現況、國際事件、歷史事件的探討。
這些都牽涉到一大群人。
二是跟隨個人的腳步拍攝,例如有導演拍某一畫家的紀錄片、拍盲人的紀錄片。
三是著眼於某種意識形態的探討,例如性別議題、身體與自主、跨界探索..等等。

話說回來,這是目前我所體會到的分類而已。
以紀錄片的高實驗性質和發展中的創新與活力,以後可能還出現更多。
再來這些分類也不是死死的喔,只是這三種特性在片中所佔的比例大小罷了。

我偏愛針對團體或事件的紀錄片。
這幾日看的:
[S21:赤柬殺人機器]--講共產黨在柬埔寨統治期間的屠殺。
[炸神明]--台灣元宵炸邯鄲爺的習俗與黑道大哥之間的關係。
[沉默密碼]--以色列的移民局在國內道貌岸然,救助落難同胞時卻胡作非為的國醜黑幕。
[和平的第一課]--巴勒斯坦境內一所同時讓基督徒、猶太教徒、回教徒的學生都來上課的小學。

其他還有很多,先不說了。
看這種片很讓人感動 ! 很充實的滿足。

而跟隨個人腳步的紀錄片也很有意思,
事實上,這種片有沒有可看性我覺得和導演的拍片手法有很大關係。
這幾日看到的紀錄片拍片手法之多,
人稱某些紀錄片可以上院線電影放映,我一點都不懷疑 !
而台灣一部分的紀錄片使用太多訪談,我覺得就不夠精采了。
而且整體的銜接不太有系統,加上畫面不夠豐富(因為都是訪談)
即使主題不錯,但和人家的作品比,水準就是有差了那麼一點點。

總之,以個人為主角的紀錄片若表現、呈現的方式好,看了也是會令人感動的。
影像與聲音的同步傳播,感染力果然大(我就是指電影)。

那部 [黑色的太陽] 講的是一個畫家兼紀錄片導演,他有著最敏銳的眼睛。
並不只是單純的視力好而已,朋友說他有"殺手的眼睛"。<--畫家的眼睛
他也說自己看東西是看到它的裡面,
他還說一般人走在街上,他們的視力只是為了"不要讓自己撞到東西"而已,
他們根本沒在"看"。

瞧這位主角的說法,真讓我想到<香水>的葛奴乙,
那個嗅覺敏銳的怪物。

這位主角在某天夜晚被混混襲擊,意外失明了。
這簡直像貝多芬失聰一樣 !
紀錄片就是以他的自述展開。

諸如他對視覺的探討,
他覺得視覺是一種creation(創造),而不只是一種sensation(感覺)
因為他失明後,很奇妙的,可能是因為他的大腦太想"看"了,
於是他竟然能在腦中創造出影像,看到影像 ! 而事後會覺得像電腦快當機一樣很累。

片中更多他對人生的探討:
巨大的傷痛? 什麼是人生? 他為什麼旅行?(他自己一人旅行世界各地)..
這我不會講。
因為真的有經歷、有智慧,有所體悟的人講出來的一席話也不是我能複述的。
最後他問自己為什麼旅行? 為什麼要這樣子走遍未到過的地方? 

突然我就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看紀錄片了。

當你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建立了某種人生觀以後,
即使面臨巨大的傷痛打擊,
你也要有動力繼續前進,朝著那個不變的目標。
你認為這就是人生。

大概是這樣。

所以對某些紀錄片迷來說,
紀錄片的作用就是讓他自己再度確定"我為什麼要看紀錄片"。
說白話就是喜歡,
說簡單點,那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自己選擇的。
然後你還可以推薦別人,像我就想推薦我妹~
就是這樣。 

明後天我休息唸書,再下來的片展還有3天,
全部看完再寫觀影感想。


----------------------------------------
今日看了一部可愛的講流浪漢的片子,
風格奇幻美麗,真讓我想到泰瑞吉連的 [Fisher King]
忍不住在片後討論就提了問題,
這時真恨自己不會站起來就能直接機哩刮拉,還需要靠翻譯。
影展的翻譯人員很不錯! 不過真的要做到每一句都信、雅、,那還是太強求了,
有些微妙的語氣還是直接溝通才不會被磨損掉。

總之是愉快的觀影經驗,和導演愉快(崇敬)的互動,
這種生活方式真好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rinel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