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像這樣的電影喔



嘿..不可否認. 看到它的簡介:
才華洋溢的猶太裔鋼琴家,受到欣賞他琴藝的德國軍官保護
熬過二戰可怕的集中營逃過一劫..

於是我想..就算沒有b..應該也會有很美的故事
就算沒有,再怎樣也該是精采刺激
都沒有..那不然一定也感人熱淚吧

是講二戰猶太集中營的電影呢.

於是我心理上準備好了去看~

結果. 我發現我錯了~
第一,首先地點上就錯誤.
那不是發上在集中營生離死別泯滅人性嗚呼哀嚎的電影
那是發生在波蘭首都華沙,一個人整天提心吊膽躲藏逃匿,看著窗外時局上演著一幕幕荒謬畫面
自己也朝不夕保.惶惶不安.刻劃個人心理為主的電影. (他也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

第二點錯誤
與其說它是感性的催淚片..像之前看的"美麗人生""安妮的日記"--
它比較像是理性的紀錄了這一切事件,史實.
這部電影比較不像其他的電影是在講"猶太人好可憐" "人性好醜陋"
它比較像在講"這整件事很荒謬"
它只是陳述事實,重點就是他所看到的--我說,這應該是導演自己的經歷
他小時候也如主角般逃過一劫. 居無定所流浪直到戰爭結束--這過程中他眼看到的.
所以他雖沒有迴避一些醜陋的畫面--例如德國軍官隨意殘忍的殺害猶太人
但他也沒有在那些情節特意渲染--我是指..適時的響起優美哀傷的背景樂..等
(抱歉^^|| 我會注意這個...= =...)
他更沒有特意去拍一些親子生離死別的情節或畫面

或許..這整部片只是想強調"這個歷史事件很荒謬". 而不是"我們很可憐"
於是透過主角的眼睛..他看到發生在猶太區每一天的小小改變.
蓋起圍牆.食物漲價...
乞丐變多.生活變糟.開始有小孩會死在路邊..
德軍找碴.發戰爭財的猶太同胞..等等..
猶太區的每個一面相.
另一方面..每天都有人莫名被殺啊.他們仍是活在不安恐懼中.但日子仍是一樣過
沒有什麼特別高潮起伏.可歌可泣的
再怎樣糟....日子還是前進啊...

逃出猶太區之後,有人幫主角逃出藏匿.又走漏風聲啦.又再換個地方藏匿..顛沛流離..等

照理說這種片該很無聊
哪..不催淚的二戰猶太人故事?

但我想導演的說故事功力..
運鏡與取景手法
鮮活的角色個性.有趣的角色互動.情節發展
演員的表情與內心戲拿捏

這些他真的很優秀~
所以他可以拍這種電影.

電影後半部幾乎都是主角一直換地方躲藏. 不斷受好心友人幫助.
其實電影到這裡已擺脫家人和族人戲份. 主角只剩一個人了
他是一個人在逃.
接下來俄軍和法軍反攻. 戰爭接近結束前夕. 華沙暴動
街頭巷戰德軍死傷很多人..
報復性的他們開了坦克來燒房子
主角餓到虛..拼命躲啊逃...
這個房子被炸了又逃到另一棟.炸完後德軍掃街..他拖著一柺一拐受傷的腿躲起來

最後一切終於歸於平靜
滿頭亂髮虛弱狼狽受傷飢餓的他逃到一個戰後廢墟
就是那張圖!
導演花了很長時間將鏡頭拉遠..那張圖
也符合本片改編原著....<死亡的城市>

嗯..到這裡主角真的是只剩下一個人了. 整個城市好像只剩下他
虛弱虛弱.餓到走不動..
那個畫面一直令我印象深刻.........這部片的主題該有其中一部分是落在這個畫面吧!


然後..接下來就是..
我一直等的那個德國軍官終於出現了! !!="=
看到很後面時..我還一度暗忖我是不是眼花看錯簡介..
..明明是一個什麼什麼歷險記.逃難記..湯姆漢克荒島漂流那種東西..
都快要結束了..
德國軍官啊在哪啊~~~~~~~~~~\> </

然後..他出現了
最後一段真的値得一看~XD
導演高明的運鏡和角色心理的掌控
他們前後共見了三次面. 將那個互動漸進的感覺抓得極好
兩人態度的改變也是微妙~ 對話更是經典!!

戰敗撤離華沙前夕...心思複雜遠望的德國上校
逃難逃到精疲力盡身心俱疲.走都走不穩的猶太鋼琴家

在上校要他彈琴的那一刻
兩人都因此受到撫慰~

上校聽 他彈

那一刻的複雜微妙蠻不錯的..
難怪有人說這部片子的主題是希望..例如說音樂..等等撫慰人心的東西
在我看的話
這部片主題應該是"紀錄史實的荒謬(一個城市的死亡)" 還有..好吧..音樂撫慰人心啥的= =
..因為這畢竟是個鋼琴家的回憶錄改編..^^|

就像看到有人在影評好笑的抱怨..
片名叫鋼琴家(The Pianist) 哪來的鋼琴家呀~~ 我只看到個一直逃難的難民...
不過這部片的主旨也就是記錄史實吧

一個鋼琴家在戰爭時是怎樣狼狽..它都紀錄下來了^^|
當然還有週遭的人..整個猶太區的各種人們. 在戰爭時的作為...它也全都錄.


這不是個娛樂性很高或調味很重的片子
但個人覺得, 能看到那麼成熟宜人的運鏡.有趣的說故事手法.和精湛的演技....很算値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rinel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