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孩們被賦予一個任務,到叢林外的小道旁,擄來一個孕婦。
一人用刀抵住尖叫的孕婦的脖子,她不斷大喊:「請不要傷害我們! 拜託,求求你!」
另一人按住她的手腳,再一個人剖開她的肚子,摸索,
掏出未成形的胎兒。

「很好。」 小隊長讚許的說。「就是這樣。」

1990年代,西非的獅子山共合國陷入內戰的混亂中,
革命軍和政府軍的交相摧殘下,人民生活在弱肉強食的原始狀態中。
反抗軍靠出賣鑽石來購買軍火,
所以他們會屠村,强抓苦力,挖鑽石,買武器,再屠村..
期間燒殺擄掠,抓走孩童,不管男孩女孩,再將其教育成baby killer..
於是,無論是反抗軍的人力或火力,整體都呈現一個不會斷的無限循環,
其代價就是用難民的血來支付!
而這個循環的關鍵點,就是鑽石。

血鑽石

血鑽石,又稱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
非洲大陸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句俗語:
“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
鑽礦區生活往往是最窮困也命不保夕的煉獄,
而這些沾了血的鑽石卻能透過不法通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高貴象徵。

﹝血鑽石﹞
於是,片中由李奧納多來飾演一位鑽石掮克,
他熟悉當地叛軍、鑽石公司間的利益糾葛,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吉曼杭蘇飾演一位採礦工人,採獲巨大粉紅心鑽。
他私自藏在礦區,深恐一旦被發現將招來殺身大禍...
珍妮佛康納莉演美國女記者,支身前往獅子山,希望能揭發衝突鑽石的走私真相。

導演是﹝末代武士﹞的艾德華茲維,
他在一次觀看獅子山共合國內戰的紀錄片後,不顧利益團體的反對,
著手開拍本片,試圖將真相傳達給眾人。

我只能說,同樣的事實真相,由好萊塢來傳達真是比紀錄片有利(力)得太多了!

之前在紀錄片展,我就看過關於獅子山內戰人民生活慘烈的片子。
其中內容的一部分,就是一開頭提的那個例子。
其他如屠殺、強暴、強抓童兵、訓練成殺手..等等,都和﹝血鑽石﹞描述的一樣。
你能想像一個十歲孩子拿著機關槍,跟著反叛軍一起屠村的畫面嗎?
更遑論這個孩子自己也是被屠村後抓來的。
整個事件之悲慘,整個國家根本就不能住人!
那時我看的紀錄片叫﹝戰火餘生﹞,看到了很多畫面,
但因為紀錄片的敘事手法,我也看得很累。

這回的﹝血鑽石﹞呢?
同樣的題材,可是拍得非常精采! 

美國的鑽石業界對這部片電影可能造成的衝擊,早已砸下重金,做足廣告應戰,
包括派人進駐好萊塢,用盡努力,希望能將片中的血腥畫面減少一些。

事實上,戰爭片哪一個不見血? 何況我相信現場永遠比片場更慘烈,
血腥畫面少一些? 好像是在欺負觀眾是笨蛋..不過事實上觀眾就是。 
因為你永遠受限於別人肯給你看到的東西..


而相反的,
宣導打擊血鑽石交易的非營利性組織,環球目擊(Global Witness)美國辦公室主任克爾麗納‧吉爾菲倫(Corinna Gilfillan)則說:
“畢竟,鑽石擁有的價值是象徵高貴、純潔的,我想沒有人願意他手中鑽石的象徵性被衝突和血腥所玷污。” 

嘿嘿..
我想重點可能不在於手中鑽石沾滿血腥,而是「別人說你手中的鑽石沾滿血腥」。
吉爾菲倫那句對鑽石明褒暗貶、暗藏玄機的話,字面上是「我想沒有人願意」..
但事實上我看是他說了以後,才「沒有人敢願意」吧!
看起來是道德呼籲,實則一樣在大打宣傳戰,造成一股壓力與風尚。

「手中沾滿了血污」「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那一個對消費者的操縱力比較大呢?
自然是看廣告對「心」的煽動程度.. 
不論是消費者自發決定的,或是被輿論壓迫決定的。

難怪這次鑽石業者嚴陣以待,如臨大敵。
這部片又精采又有內涵,內容豐富,還將觀眾感動得亂七八糟,
難得的是劇情進展合理,人物性格統一,並沒有因商業需要而胡亂狗血的地方。
(例如:最後的闖入敵區冒險,女主角並沒有跟去,這點就讓我非常激賞。
很好,大家都很理性,無論壞蛋或好蛋都沒有人燒壞腦袋。) 
音樂優美又富生命力! 畫面震撼,運鏡敘事手法都屬上乘,
且主角心理描述深入,並非泛泛帶過。 (也要感謝李奧那多)
無論劇情進行或臺詞,都絕少多餘的陳述甚或不知所云的片段,就好萊塢片來講,真是充滿了少見的新意深刻理智,能同時做到這四點真的不容易。
整體來說嚴謹、精鍊、內容充實! 但即使如此還是演了兩個半小時..
另一方面,它卻依然能夠留住觀眾! 不會讓他們起立離席甚或就地睡著..

將世界動亂的艱澀事實化作電影的內涵,使鶴立雞群於一般娛樂片之上;
將教育人們的苦藥包裝在好萊塢的糖衣之下,更甚於小眾的紀錄片,使廣大的群眾都乖乖吞下了。

如果導演的目的就是宣導衝突鑽石的血腥,呼籲大眾不要購買,
那還有什麼能比他做得更好呢?

紀錄片不能廣闊的散播,但它散播到某些有心人之間(例如導演),
做為催化劑又催生出新的、更具說服力的電影。

紀錄片我看過了,如今見到這種好片誕生,真罕見,也真令人感動。



-------------------------------------------------------
p.s. 


也許有人會說女記者的心理轉折描述仍嫌不足,人物有膚淺之嫌。
最後的結尾仍不脫感動人心那一套,擺明是西方白種人角度的人道主義的自high。

但我只是想,女記者這個角色描述不足,但也僅是不足,並非差勁,
事實上已是水準之上了,而這樣就已經兩個半小時。
那要描述足夠是要演多久?

第二點,
如果最後不是來個感動人心的大結局,而是符合事實的大家都死光光,
那請問誰要看這個片?
片子又拍那麼長,最後還要狠狠的說教,那這部電影是要躲到哪裡去放映給誰看啊?

缺點它當然有,但那也是因為它的優點而生的。
我只是覺得不必要特別去挑剔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rineless 的頭像
    shrineless

    象牙塔瞭望台

    shrinel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