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過後﹞片中,在圖書館要燒書取暖的當下有一句過場台詞:
「不行! 這是尼采的書,不能燒!」
「尼采? 那個戀妹情結的沙豬? 有什麼不能燒!」
戀妹情節+沙文豬,這等尊稱就是我對尼采的第一印象。
第二印象也不能說是走正道,而是從這本可稱為「尼采的同人文」裡看來的..^^
《當尼采哭泣》
當代心理治療與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的著作。
性質像一本歷史小說,它是由真實的人物構成編篡的故事,但大體不違背史實,
可以說是一種對歷史黑幕的推測與補完,更接近的說法是個同人小說。
由同人文去認識原作,
優點在於更多的"精采刺激",也許更易讓人入口。
缺點則是你可能因而造成某種誤解,隨著同人文作者所持的演義立場,誤解可能有輕重程度的不等..
總之,這本書裡我看到的尼采: (我對他獲取的第二印象)
被譽為存在主義的先驅,尼采是一個懷疑論者。
多疑、悲觀、身心創創傷,卻也充滿智慧,相當不易被哄騙,更不容易被討好!
他的名言:「成為你的存有。」 意即:
1.讓你自己完美 (追求更高層次、自我實現)
2.不要被他人的陰謀所害
陰謀? 什麼陰謀? 在這書中,尼采是一個孤僻的窮教授,
言論太過前衛,課沒學生上,出的書更沒人愛看。
到底誰要對他陰謀? 又有什麼好處?
來說說好處吧。
尼采拒絕接受別人的任何好意、任何心理支持或幫助,甚至表達出一點同理心都可能冒犯到這位紳士!
為什麼?
因為尼采相信人之所作所為最終目的都是為己,
即使表面上看來是醫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助人行為,背後都隱藏著權力宰制的角逐競技場。
諸如:
透過窺視他人內心脆弱來強化自己的優越感,
提供對方支持而取得情感上奴役命令對方的權力..等。
所以最終就是,持悲觀論調,童年時期心靈受創、成年後孤獨絕望的尼采,
發展出一套哲學,篤定「成為自己的存有」的尼采,
致力讓自己的一切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不要任何幫助,並戒備任何他人,尤其是女人。
好,為什麼是女人? 來說說沙豬之謎,這本書裡我看到的..
首先,
尼采說女性永遠都是一樣的不誠實、狡獪、善於編織誘騙的姿態與諾言,
並且「我永遠不會同意她關心過我。 她利用我,而是為了她本身的利益!」(p.450)
若考慮到這句話不理性的程度,以及尼采的家庭背景,
我相信,這句對女性的控訴是啟因於他童年的悲慘遭遇。 (外婆、媽媽、妹妹的偏差人格環繞下的童年)
另外,解答的第二部分,
在尼采眼中女人都是性掠食者 (p.255中有敘述)
「去愛女人就是憎恨生命」(p.365)
性掠食者? 常理來說比較可能是顛倒吧??
不過尼采考慮的不是體力蠻力,他考慮的是性費洛蒙的宰制力。
他憎恨這種自己的思想不為自己控制,而是為某位女性的性吸引力所奴役的情況。
「成為自己的存有」的解釋中,各種關於權力陰謀的論述裡,他將女性也視為陰謀的一份子。
「女性的魔力、密謀、陰謀」等等,這種論調並不陌生,女巫獵殺的時代不也這樣?
總之尼采就像是中世紀的苦修士一般,在自我鞭打的哧哧聲中,努力對抗撒旦的誘惑,奔向自己的上帝。
並偶爾會因為工作太辛苦而遷怒他人,將自己無法戰勝慾望的原因歸咎於對方的罪惡與誘惑。而會行使誘惑技倆的,自然就是撒旦了。
總之,沒有辦法,
考慮到兩性生理上的不平等(我沒說哪方高低)、尼采的童年、尼采的悲慘戀情...
反正要討厭一種人其實也不需要理由...= =
不過撇開這點不談,我還蠻喜歡他新穎又犀利的見解,
即使那論調悲觀、多疑、又讓人不快,但深入思考其實不無道理,
只是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不需要想太多罷了。
當別人要安慰你時,你為什麼要想著別人是要「宰制」你呢?
但也許是如此吧,一般人接受安慰時不是也會不自在嗎?
這本書另外提到一點我很喜歡的討論,關於信仰的討論。
「..結果,我們殺掉了諸神,但是我們認可了他們的替代品--老師、藝術家、美麗的女人,而聲譽卓著的科學家約瑟夫‧布雷爾,四十年來因為一個名叫瑪莉的小女孩的討喜微笑而受到祝福。」(p.351)
它談的是「愛情」與「信仰」兩者之間的混淆,後者可以替代為「崇拜」、「迷戀」。
這兩方的差別就在於正常的愛情中,自己還是自己的宰制者,自己的存有;
信仰、崇拜、迷戀..則不然,並可能令生活失控。
也不是說哪個就不好了,只是當它嚴重到影響生活時,當事人就要會覺察並拿捏分寸。
根據經驗,如果身受困擾又當局者迷,完全覺察不出來,
看些智者賢者的血淚之書會有豁然頓悟的幫助。
總之是本收穫很大的好書,也是本引起我看正文興趣的優秀同人誌!
下次就找正主兒寫的文來看好了,尼采是近代許多哲學思想的先鋒,
儘管史上著名的哲學家、藝術家、受人崇拜的有智慧者,許多都是EQ零蛋的討厭鬼或社交白痴的神經病。
但或許正因為是如此深刻扭曲的痛苦心靈,所以才具更大可看性吧!
留言列表
我的部落格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