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存的既定事實(”Givens” of Existence)是上帝在程式中寫入的bug
二.命運三女神的生命之紗和忙碌拆解的捲線人
三.意象鮮明的夢與沸騰的潛意識
橫向解析,這是本書的三大主題。縱向來看,本書所提的10個案例也各有用意。
(請不要被奇怪的翻譯書名誤導,以為全部都是在講死去活來的情傷)
以下將會先介紹三大主題,穿插提及10案例的介紹。
(這篇大概只夠講第一主題)
歐文‧亞隆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的大師級人物,造詣最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
他並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融合各種心理治療方法,也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
亞隆非常擅於說故事,有絕佳的本事將複雜、難處理的主題寫得生動、好看。30年來經常有學生對亞隆說讀他的書好似看小說般精采,本書亦不例外。
一.生存的既定事實(”Givens” of Existence)是上帝在程式中寫入的bug
當初會對這書產生興趣就是因為瞥到以下的句子:
什麼是生存的「既定事實」呢?
「我們每一個人以及我們所愛的人必然都會面臨死亡;我們必須按自己的意願營生的自由;我們終歸是孑然一身的孤獨;以及人生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 (p.7)
四點: 死亡、自由、存在孤獨、人生意義的尋求。
--------死亡--------
死亡是當中最明顯意察覺的存在。當然人人都知道死亡,口頭上對與死亡說笑打趣也沒什麼障礙。 但事實上死亡的事實會困擾人類,死亡焦慮以「臨界經驗」的形式當頭罩頂的出現時,任誰都很難承受那巨大逼近的焦慮。 所以人類心靈有防禦機制, 那是一種無意識的將「死亡」與「恐懼」分離的機轉。如何分離?
「……我注意到兩個方法,用來化解對死亡的恐懼最有效、最簡便。也就是可以提供安全感的兩個信念 --- 也可以說是兩個妄想。一是相信個人的特殊稟異(specialness),二是相信此生確有終極救星(an ultimate rescuer)。」 (p.11)
具體來說,大抵不脫以下幾點:
1.以孩子作為「永生投影」(immortality project),倚恃著生殖細胞與世長存的錯覺(illusion)得到慰藉。 (p.437)
2.堅定的宗教信仰--意識持恆的來生與無所不在的護身神靈..等等信念。 (p.437)
3.生命的空白越多,或尚未發揮的潛能越多,死亡焦慮越大。 簡單來說,就是以此生無憾來面對死亡焦慮。 (p.136)
綜合以上幾點結論,人如果不能庇護自己,只好永生永世尋求庇護。生存既定的四個事實被定義出來,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遭遇的問題。 人們可能會因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去求助心理醫生,但追根究底不脫這四種恐懼(焦慮)。
為死亡焦慮作結尾,作者說: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為了生活過得愜意,都有意避開虎視眈眈的死亡,……但是,…有個辦法教我們:面對死亡絕不畏縮,會使智慧變得圓熟,人生愈形豐富。…縱使死亡的『事實』摧毀了我們的形體,死亡的『觀念』還是可能挽救我們免於崩潰。」 (p.10-11)
就我的理解,這大概就是以「此生無憾」來面對死亡焦慮吧。
--------自由--------
從存在觀點來看,自由與焦慮難分難解,因為自由的概念意味著我們生老於斯的這個宇宙,並非出自永恆宏偉設計藍圖的美好結構。人是一種渴望井然有序與安頓的生物,自由意味著我們立足之地的下方空無一物! 真的往下看,有時會令人悚然驚悸。
自由意味著責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責任』一詞雖然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用法,我個人偏好沙特的定義。他說,擔負責任就是『擔任設計師』,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生活方案的設計師。」 (p.12)
「每一位心理醫師都知道,治療之初最緊要的一個步驟是,使病人相信他得為自己面臨的人生困境負起責任。一旦認為自己遭遇到的困然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治療必定無效。如果問題真是外力造成的,如何要求病人改變自己呢?」 (p.12)
人不是一種生來就理性又目光宏大的生物,他可能終其一生就庸庸碌碌盲目的活在小水溝中,為自己的排泄物所苦。 但可能他完全都不知道,只是不斷問: "為什麼這個水塘這麼臭?"
人類為了生存,有時會產生種種錯覺與自欺(或自我防衛機制),來逃避四個焦慮。這是心靈結構的巧妙之處,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一個人的生活如果糟到一個程度,他甚至不知問題何來? 這種病人很可能都有抗拒承擔責任的傾向,並任由錯覺與自欺矇蔽自己的雙眼,他可能逃避問題、或駝鳥心態的不作任何清理掃除。 人生的時光就這麼荒廢的過下去,直到當事人耗竭至筋疲力盡為止。
10個案例中,第一個案主就是為了18年前的戀愛一直消沉至今,並痴痴等著戀人的「回頭」。其他還有許多案例,你會驚訝於一個問題可能會被案主擱置的如此之久! 不處理的傷也遲遲不結疤。要知道,事情已經進展到最糟時--它並沒有義務就非得所謂苦盡甘來--還可能會更糟! 如果你放著不處理的話。
自由意味著「承擔責任」,意味著「面對問題」,並意味「作出選擇」。毎一步都不容易,這大概就是許多心理醫師與病人進行攻防戰的戰況內容。
-------存在孤獨-------
案例一節錄:
「說說你那種幸福的感覺吧。」
「那是一種超脫凡軀的經驗。我整個人輕飄飄的,絕塵而逸直達太虛幻境。思考全停止了,無憂無慮。我變成一個我們。」
「行影單隻的我忘形馳神溶入了我們。這種話我聽多了,豈只是耳熟能詳,把它拿來當幸福的指標,保證屢試不爽。...無論是浪漫的、宗教的、神秘的,全都一樣。」 ( p.36-37 )
「存在孤獨是第三個既定事實,意指自我與其他人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人不只與其他人隔離;由於人是他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一部份,因此人和世界也是隔離的。」 (p.15-16)
「有一種常用而且效果卓著的消除存在孤獨的方法。在本書中可以見到,此即融合(fusion):軟化病人自我設限的藩籬,使其與別人融為一體。」(p.16)
「人生的一大矛盾是,自知產生焦慮。融合能泯除自知,化解焦慮既徹底又激烈。....在這種情況下,焦慮是甩掉了,卻也失去了自我。」(p.16-17)
融合常用來作為一種抵抗焦慮的手段,它能泯除焦慮,並使人產生幸福感。
就像..熱戀中的情侶。 前面舉例的診療室對話,就是案例一那位愛戀18年的老太太。
融合可能甩掉焦慮但也失去自我,所以通常心理醫師都不喜歡接戀愛中的case。
因為,就像案例一那個義無反顧悲纞18年的老婆婆---她根本不聽心理醫師講的話 !
存在孤獨的探討與為了消弭前者而產生的種種心靈機制,這些"心理根源"反映在表面上,大部分就會以人際關係的問題呈現。 婚姻、愛情..等。
「存在孤獨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病人一心一意要逃避孤獨,可能會妨害他與別人的人際關係。許多人的友誼會破裂或婚姻會失敗,就是因為他利用別人作為抵抗孤獨的盾牌。」 (p.16)
-------人生意義的尋求-------
「既然死亡無從避免,既然我們一切的成就,乃至整個太陽系,終有化成灰燼的一天,……那麼,人生到底有何垂諸千秋萬世的意義?這個問題困擾著當代無數男男女女。許多人尋求心理治療,因為他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目標。」 (p.18)
嗯,這就跟 裡面的天才少女--四季博士發表的感言一致:
「所謂的生命,其實是個bug呢。」 ( p.374)
她指的是,活著是一種異常,就像bug。 程式中的錯誤瘋狂的轉圈、苦苦的掙扎,最後還不是要回歸塵土,0與1 ?
用特洛伊木馬的概念,將殺人案佈置成一個無論現實、象徵層面都環環相扣的詭異密室殺人,其動機和言下之意都直指著四季博士內心對於.....存在種種既定事實的指控。 (如果還有更好的說法請告訴我。關於四季博士的內心想法。)
所以哪..其他前面幾個焦慮都好像還有個答案(儘管是不怎麼給你保證的答案)。那麼..關於「人生無意義」的指控呢?
「……尋求意義,與尋求歡樂相當類似,得用迂迴的技巧,不能單刀直入。意義得自於有意義的活動。愈是刻意追求意義,意義愈是渺不可得。…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則意義不求自來。…我的意思是……要使這一類的問題變得無關緊要。」(p.18-19)
意義的本身就在於探究過程的當下,這點我是毫不懷疑的,所以我沒有這種困擾。
若說到人生像bug,那真的讓人不能克制的想到了押井守的 [ 攻殼機動隊] 。
一個程式自稱傀儡王,在網路中「覺醒」,產生自我意識並像病毒一樣逃走,擴散出去。
病毒也是一種bug。
好玩的是,
傀儡王若不覺醒,他(?)就不會知道自己只是一個bug,只是「無意義」的。
但他若真的沒有覺醒,那就真的不存在任何意義了。
攻殼一向自翔為一部為人類心靈與處境進行批判和探討的影片。
上面這點一樣可以類比在尋求「存在意義」的人們身上。
留言列表
我的部落格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