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保證會比較短。
希臘神話中有命運三女神,拉克西斯、阿特洛玻斯、可羅索,
負責紡織人們生命的紗線。
將人的一生比喻為一條紗線,是很恰當又有趣的。
因為,
線會打結。
線團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纏繞、散佈,
不管怎樣的方式都好,只要能將自己梳理得好好的就行了。
但偶爾也會打結。
有些人打很多結,有些人更是笨拙得很,死結一堆。
這個社會有一種有趣的行業,專門幫人將絮亂的線團梳理、拆解開來。
這叫什麼? 捲線人?
心理醫生。
為何這樣比喻? 因為捲線人(姑且稱之)是一種需要高超技術的行業啊。
理髮師也遇過亂蓬蓬的頭髮吧? 這時候如果你硬是跟客人頭皮拔河拿鐵梳子去梳呢?
客人一定把會把鐵梳子丟掉你臉上吧! 就算你說「我是為你好」那也沒用的喔。
看這本書,閱覽個個有趣的案例。
我越來越覺得心理醫師和案主在診療室進行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攻防戰。 XD
心理醫師步步為營、迂迴進擊,
有時一抓到機會! 在茂密的森林中找到一條林間小徑就直擊心靈核心。
所以診療室的心理醫師,他可以很坦承、很值得信賴,
他和病人間的心靈交流有時候是診療室外任誰都比不上的。
但同時心理醫師也很有能力,並有所隱瞞。
病人不理性的時候,兩人之間的攻防戰就會產生。
病人任性的不願意面對的事,
心理醫師要如何使用技巧使得病人信任感滿溢、防衛心鬆懈,當下再一擊得分!
空有坦承、空有愛心、耐心..這些都是不夠的。
心理醫師絕對需要技巧與專業訓練。
再怎麼說,這都是應蘊「人類」這個心靈複雜的奇妙物種而生的行業啊。
------------------------------------------------
病人與心理醫師的關係呢? 這點很有趣。
要從心理治療的歷史講起。
心理治療從發展至今歷經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為代表,是較為權威式的醫病關係。
行為主義--相較於人類心智歷程的認知,更重視「制約反應」等等行為治療技術。
人本主義--以人為本。
這派醫師認為病人只是「一時跌倒的人」,心理醫師將作為病人復健期間的柺杖,致力於在兩人間建立良好信賴的醫病關係,組成一個「醫療團隊」,共同為病人的再行走而努力。
這類的心理醫師,既不權威、也不輕鬆,甚至有時候還很隱忍,頗狼狽。
例如喋喋不休、講話無聊的病人,你不能睡著,還得很認真的聽他講。
而且基於心理醫師的第一守則「以病人的福祉為宗旨」。
所以病人惹怒你的時候、你覺得受到挑釁時、你覺得自尊受挑戰時..這種時候,如果考慮到對方的心理狀態,有時心理醫師也要打落牙齒或血吞。
考慮到醫德和拿人錢財與人辦事,其實這樣也很合理。
而對病人來說呢?
對方是那麼一個一意為你著想、拼命想和你建立友好關係(以進行心理醫療),
聽你訴苦、了解你內心的痛處..這麼一個完美的朋友!
重點是他一意為你著想。
所以醫病關係很好的病人都會想要在自己的時段內獨占心理醫師,
刻意忽略「這個醫師還有很多其他的病人」的這個想法。
有時候這種依賴是會發生的,非常有趣,所以有些醫師診療室設兩個門,
一進一出,前個病人和下一個病人不會打照面。
有時候醫病關係進展之深刻,對某些有自殺前科、難纏的病人,
醫師還可以和他再定立一個約定,像契約關係,內容是說:
「如果在治療期間病人再意圖自殺,醫師就發誓不再治療這個病人。」
這種看似荒謬的約定...既然你都要自殺了,又怎會在乎不能再被治療?
但真的有用 !
這裡你可以知道,病人和心理醫師一開始建立關係就定立的那個「契約」,
像艾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第一守則一樣,
是何其不尋常..又何其的深刻。
附帶一提,所以心理醫師的醫德守則之一就是不能和病人發生戀情。
簡單來說,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不是常態,說是趁人之危也是沒錯的。
這本書的10個案例也提及了心理醫師從事這一行的感想、動力與甘苦談。
好的治療是深刻透徹的治療,但卻不一定是效率高、或幫助大的治療。
不是個個案例都成功的。 有時歸之於技巧問題,有時則是人力有其極限。
像那個「不自殺契約」,
既然你都要自殺了,又怎會在乎不能再被治療?
其荒謬不合邏輯的程度,其實和人心靈運作的神秘難解和不合常理很像。
這麼說好了,
病人身體裡面,
是「誰」想自殺? 是「誰」想被治療拯救?
下面將提到多重人格的案例,
彰顯心靈深度的複雜難解,有時候心理醫師終究是力有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