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字之於小說的關係,
是像磚塊之於磚房--物料堆砌成成品?
或是像葡萄之於釀酒,是一種擠壓、變質、發酵的過程呢?
不要小看文字,倉頡造字之時「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絕不只是用來流水帳而已。
昨天看完《偷書賊》,很可惜的,是一本寫法頗創新,但內容無新意的書。
也許是對於二戰德國的時代大家都太熟悉了,無新東西可寫;
又也許它走的就是平實路線,那也的確是一本有趣的好小說,
可以讓人一頁頁翻下去。
但怎麼說? 它就是一本小說而已,絕對當不起書腰的推薦詞: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這使我想到一個說法「這年代磚頭書越來越多,但不精鍊的文字也很多。」
文字要如何精鍊?
首先,言之有物。
主題抓準,挑選的主題要兼具深度與新意,
若重複寫別人寫過的東西,談論得又不深入,那真沒什麼意思了。
再來,善用文字的力量。
如果你手上拿著是一把來福槍,拜託就別把它倒轉過來當木棒使了吧。
以筆為刀,將思緒中最深沉、最曖昧難明的那一抹遊魂抽取出來,賦予它意義。
如此詮釋你的主題,就可避免像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厚厚一疊頁數..
更精湛者還可創造讓人心動容的詞句--是為名言;讓人久久難忘的意像--是為名場面。
如何善用文字的力量呢?
首先那種作者,大概都是個文字癡或鉛字中毒者.. (笑)
文字有歷史,餵養文字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名之為文化。
金庸的文字吸取中國文化的養分有多少?
中醫藥理、南北美食、歷史典故、文學詩詞曲賦,地理更北至冰火島,南至滇越苗疆..
書本圍繞的氛圍不止故事情節,更有文字本身變質、發酵後產生的佳釀,
足夠讓人細細品味。
最近在看菖蒲的書,沉迷之餘分析,發現它也是有這種特質。
歷史典故、文學詩詞曲賦、地理奇風異俗、神話傳說、山精鬼怪.....
菖蒲形容自己是一個「悠閒的落在時光之後的人」,從她的書中看得出來。
那真的是個文字中毒者寫出來的陶然小說,文雅(雅癖)得令人悠然神往。
若說文字餵養人的靈魂,這種的,我才有飽的感覺。 = =
第一點諸且可歸說是「勤練文字敏銳度」與「博覽群書」。
第二點,如何善用文字的力量?
以筆為刀,將思緒中最深沉、最曖昧難明的那一抹遊魂抽取出來,賦予它意義。
簡單說來就是「對人心的敏銳度」和「作家的自我歷練」。
通常也和心理學脫不了關係,更甚者會談到哲學的深度去,不過現在不談這個。
寫出深刻動人的小說,作家腦袋裡得有原料可用,
原料的由來可以是聽來的,而更好的是要自己經歷的。
熟於加工處理的作者可以用別人的材料來寫,否則還是乖乖寫自己的經驗吧。
作家不可能不加自己的想法與感情在作品裡面,
那麼,還是親身經歷寫得會最順手拈來、深刻、具說服力。
像《偷書賊》寫得就不是挺好,我想因為那是從他父母聽來的故事。
有原料還不夠,還要會運用。
如何把腦袋裡模糊不清的想法用文字表露出來? 即使是最細節之處?
那這個作者平常就要會深思,或是胡思亂想、或做白日夢..
要先把腦中思緒歸類建擋,才能提為己用。
小說寫人性,
沒有經過深思探究、反覆詰問檢討、從心裡疼痛刨掘出來的文字,
如何感動了別人?
菖蒲在《山中人》一書裡「盛開於你眼眸外的天空」那一篇,
寫天人永隔的戀人在主角心底的糾纏。
何樣的思念?
他的影子是..
夜裡富含深意的夢境 (專業到心理醫師一定會拿來夢的解析)、
白日乍現的殘影--存於腦海中卻不存於視網膜上 --可以說是白日作夢、
文學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名場面的意像化、
潛意識裡,味覺的記憶、聽覺的記憶..
它讓讀者體會了這人深存於主角心底,刨都刨不出來了...
那短短一篇,每一句都讓人琢磨良久,憮然長嘆..
就是此刻我決定要信任這個作者--她之後出的每一本書。
看菖蒲的書讓我想起了《紙房子裡的人》《瘟疫》《香水》..
又看了《偷書賊》,明瞭我或許不能從暢銷書中找到這類書籍。
看看上面的書單,的確不能。
最後感想:
1.書腰很華麗,許多名人大力推薦、看起來很了不起的磚頭書,內容其實也不一定嘛~
2.菖蒲下次再出書,我一定翻都不翻當冤大頭買了。 這就是飯啊..(笑)
是像磚塊之於磚房--物料堆砌成成品?
或是像葡萄之於釀酒,是一種擠壓、變質、發酵的過程呢?
不要小看文字,倉頡造字之時「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絕不只是用來流水帳而已。
昨天看完《偷書賊》,很可惜的,是一本寫法頗創新,但內容無新意的書。
也許是對於二戰德國的時代大家都太熟悉了,無新東西可寫;
又也許它走的就是平實路線,那也的確是一本有趣的好小說,
可以讓人一頁頁翻下去。
但怎麼說? 它就是一本小說而已,絕對當不起書腰的推薦詞: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這使我想到一個說法「這年代磚頭書越來越多,但不精鍊的文字也很多。」
文字要如何精鍊?
首先,言之有物。
主題抓準,挑選的主題要兼具深度與新意,
若重複寫別人寫過的東西,談論得又不深入,那真沒什麼意思了。
再來,善用文字的力量。
如果你手上拿著是一把來福槍,拜託就別把它倒轉過來當木棒使了吧。
以筆為刀,將思緒中最深沉、最曖昧難明的那一抹遊魂抽取出來,賦予它意義。
如此詮釋你的主題,就可避免像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厚厚一疊頁數..
更精湛者還可創造讓人心動容的詞句--是為名言;讓人久久難忘的意像--是為名場面。
如何善用文字的力量呢?
首先那種作者,大概都是個文字癡或鉛字中毒者.. (笑)
文字有歷史,餵養文字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名之為文化。
金庸的文字吸取中國文化的養分有多少?
中醫藥理、南北美食、歷史典故、文學詩詞曲賦,地理更北至冰火島,南至滇越苗疆..
書本圍繞的氛圍不止故事情節,更有文字本身變質、發酵後產生的佳釀,
足夠讓人細細品味。
最近在看菖蒲的書,沉迷之餘分析,發現它也是有這種特質。
歷史典故、文學詩詞曲賦、地理奇風異俗、神話傳說、山精鬼怪.....
菖蒲形容自己是一個「悠閒的落在時光之後的人」,從她的書中看得出來。
那真的是個文字中毒者寫出來的陶然小說,文雅(雅癖)得令人悠然神往。
若說文字餵養人的靈魂,這種的,我才有飽的感覺。 = =
第一點諸且可歸說是「勤練文字敏銳度」與「博覽群書」。
第二點,如何善用文字的力量?
以筆為刀,將思緒中最深沉、最曖昧難明的那一抹遊魂抽取出來,賦予它意義。
簡單說來就是「對人心的敏銳度」和「作家的自我歷練」。
通常也和心理學脫不了關係,更甚者會談到哲學的深度去,不過現在不談這個。
寫出深刻動人的小說,作家腦袋裡得有原料可用,
原料的由來可以是聽來的,而更好的是要自己經歷的。
熟於加工處理的作者可以用別人的材料來寫,否則還是乖乖寫自己的經驗吧。
作家不可能不加自己的想法與感情在作品裡面,
那麼,還是親身經歷寫得會最順手拈來、深刻、具說服力。
像《偷書賊》寫得就不是挺好,我想因為那是從他父母聽來的故事。
有原料還不夠,還要會運用。
如何把腦袋裡模糊不清的想法用文字表露出來? 即使是最細節之處?
那這個作者平常就要會深思,或是胡思亂想、或做白日夢..
要先把腦中思緒歸類建擋,才能提為己用。
小說寫人性,
沒有經過深思探究、反覆詰問檢討、從心裡疼痛刨掘出來的文字,
如何感動了別人?
菖蒲在《山中人》一書裡「盛開於你眼眸外的天空」那一篇,
寫天人永隔的戀人在主角心底的糾纏。
何樣的思念?
他的影子是..
夜裡富含深意的夢境 (專業到心理醫師一定會拿來夢的解析)、
白日乍現的殘影--存於腦海中卻不存於視網膜上 --可以說是白日作夢、
文學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名場面的意像化、
潛意識裡,味覺的記憶、聽覺的記憶..
它讓讀者體會了這人深存於主角心底,刨都刨不出來了...
那短短一篇,每一句都讓人琢磨良久,憮然長嘆..
就是此刻我決定要信任這個作者--她之後出的每一本書。
看菖蒲的書讓我想起了《紙房子裡的人》《瘟疫》《香水》..
又看了《偷書賊》,明瞭我或許不能從暢銷書中找到這類書籍。
看看上面的書單,的確不能。
最後感想:
1.書腰很華麗,許多名人大力推薦、看起來很了不起的磚頭書,內容其實也不一定嘛~
2.菖蒲下次再出書,我一定翻都不翻當冤大頭買了。 這就是飯啊..(笑)
全站熱搜